孙思邈园林铜雕雕塑
时间:2021-09-16 14:31
孙思邈(541年-682年),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唐代医药学家、道士,被后人尊称为“药王”。西魏大统七年(541年),孙思邈出生于一个贫穷农民的家庭 。他从小就聪明过人,长大后开始爱好道家老庄学说,隋开皇元年(581年),见国事多端,孙思邈隐居陕西终南山中,并渐渐获得了很高的声名。孙思邈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下来,终于完成了他的著作《千金要方》。唐朝建立后,孙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请,与政府合作开展医学活动。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孙思邈年高有病,恳请返回故里。永淳元年(682年),与世长辞。
孙思邈重视医德,不分“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皆一视同仁。声言“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他认为,医生须以解除病人痛苦为唯一职责,其它则“无欲无求“,对病人一视同仁“皆如至尊“,“华夷愚智,普同一等“。他身体力行,一心赴救,不慕名利,用毕生精力实现了自己的道家医德思想,是中国医德思想的创始人。孙思邈的名著《千金方》中,也把“大医精诚“的医德规范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上来专门立题,重点讨论。而他本人,也是以德养性、以德养身、德艺双馨的代表人物之一。孙思邈具有高尚的医德,一切以治病救人为先。他关心人民的疾病痛苦,处处为患者着想,对前来求医的人,不分高贵低贱、贫富老幼,亲近疏远,皆平等相待。他出外治病,不分昼夜,不避寒暑,不顾饥渴和疲劳,全力以赴。临床时,精神集中,认真负责,不草率从事,不考虑个人得失,不嫌脏臭污秽,专心救护。特别是他提倡医生治病时,不能借机索要财物,应该无欲无求。他这种高尚的医德,实为后世之楷模,千余年来,一直受中国人民和医学工作者所称颂,被尊称为“药王“。孙思邈不用动物入药。他说:“自古名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损彼益己,物情同患,况于人呼!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
铜雕人物雕塑需要严肃对待人物雕塑一般的选材都是一些名人对人们有学习生活有教育启示意义的人物,现代人物的例如云南滇池边的老人喂鸟的雕塑,体现了人和自然和谐相处。学校博物馆会矗立例如雷锋、教导学生学习雷锋同志无私奉献的精神,例如在广场矗立毛主席像可以让人们缅怀老一辈革命家为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而顽强奋斗,学习老一辈革命家艰苦奋斗为国为民大公无私的精神,我们永远也不能忘记老一辈革命家是经过多么艰苦卓绝的斗争采取的今天伟大的胜利。人们通常说的人物雕塑泛指雕塑是以人的事迹作为题材而制作,题材广泛,但是意义重大。保定是我国著名的革命圣地,有培养了名将军的保定军校,被人们称为将军城,高蠡暴动反映了人们不屈不挠,敢于反抗的大无畏精神。狼牙山五壮士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名族解放运动中敢于牺牲,勇敢斗争的精神,至今在保定的双拥广场依然矗立着狼牙山五壮士的雕塑,过往的行人无不驻足观看,领略英雄的魅力和精神。